路線中國北京市東城區
中軸線

東城區,北京市,中國

中軸線

路線長度12.1 公里
累計爬升126 m
步數17000
創建者: 清泉泠音
路線簡介
中軸線是一條位於東城區,北京市,中國的步道,他的長度為12.1km (大約17,000步) ,爬升高度為126m,難度評級中等。用Pacer App發現更多優質路線吧!

乾清门

歷史的
乾清門(滿語:ᡴᡳᠶᠠᠨᠴᡳᠩᠮᡝᠨ,穆麟德:kiyan cing men)是北京故宮內廷正門,過此門方見乾清宮,因乾清宮而得名。

太和殿

地點
太和殿俗稱金鑾殿,為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中最南面的殿,該殿是明清兩朝北京城內最高的建築,開間最多、進深最大和屋頂最高的大殿,堪稱中華第一殿。皇帝登基、冊立皇后等大典都在此舉行。太和殿是皇權的象徵,因而在各種形式上都刻意追求,以示與眾不同。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建在一座三層漢白玉台基上,合稱「三大殿」。「三大殿」和東面的文華殿、西面的武英殿等建築合稱「外朝」。三大殿位於紫禁城中軸線暨北京中軸線上。

乾清宫

地點
乾清宮(滿語:ᡴᡳᠶᠠᠨ ᠴᡳᠩ ᡤᡠᠩ,穆麟德:kiyan cing gung,太清:kiyan qing gung)是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。

坤宁宫

地點
坤寧宮是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。

保和殿

地點
保和殿,是北京故宮外朝的三大殿之一,位於中和殿以北。

中和殿

地點
中和殿,是北京故宮外朝三大殿之一,位於太和殿、保和殿之間。

交泰殿

地點
交泰殿,是北京故宮內廷後三宮之一,位於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。

太和門

地點
太和門,是紫禁城內最大的宮門,也是紫禁城外朝宮殿的正門。是自天安門南側向北進紫禁城時經過的第四道門(前三道依次為天安門、端門、午門)。太和門建成於明朝永樂十八年(1420年),初稱「奉天門」。明朝嘉靖三十七年六月辛卯重建改稱「大朝門」,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改稱「皇極門」。清朝順治二年(1645年)改稱「太和門」。清朝順治三年(1646年)、嘉慶七年(1802年)均曾重修。光緒十四年,太和門西側的貞度門失火,殃及太和門與昭德門,三門均被焚毀,光緒十五年重建。光緒十四年十二月十五日(1889年1月16日)深夜,太和門護軍值班房因護軍熟睡,油燈點著門柱引發火災。雖然派出了7000多人次救火,大火依然燒了兩天,太和門被焚毀。光緒十五年正月二十七日(1889年2月26日),為光緒帝大婚的吉日。按照清朝制度,大婚皇后須經太和門進宮。僅剩42天時間,重修太和門已來不及,清廷遂令北京的棚匠紮彩工,搭成一座彩棚太和門,以假亂真,在光緒帝大婚時使用。震鈞《天咫偶聞》載:「……大婚,不及修建,乃以劄彩為之。高卑廣狹無少差。至榱桷之花紋,鴟吻之雕鏤,瓦溝之廣狹,無不克肖。雖久執事內廷者,不能辨其真偽。而且高逾十丈,慄冽之風,不少動搖,技至此神也! 」明朝時,太和門是「禦門聽政」之處,皇帝在太和門接受臣下朝拜及上奏,頒佈詔令,處理政事。清朝初年,皇帝也曾在太和門聽政、賜宴,後來「禦門聽政」改在乾清門進行。清朝順治元年九月(1644年),清朝統治者定鼎北京之後,首位皇帝順治帝在太和門頒佈大赦令。太和門左、右各設有一門,東為昭德門,西為貞度門。昭德門:明朝永樂十八年(1420年)建成,初稱「東角門」。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改稱「弘政門」。清朝順治二年(1645年)改稱「昭德門」。明朝為考選鴻臚之地。清朝為侍衛值宿處。貞度門:明朝永樂十八年(1420年)建成,初稱「西角門」。嘉靖四十一年(1562年)改稱「宣治門」。清朝順治二年(1645年)改稱「貞度門」。清朝為侍衛值宿處。1959年,進行了太和門及前三殿的油飾彩畫工程。2003年,故宮大修工程啟動。2007年冬,太和門的維修工程結束。2008年7月16日起,維修竣工的太和門、太和殿、神武門重新對遊客開放。

大高玄殿

建造
大高玄殿,又稱大高元殿,簡稱高玄殿、大高殿,是一座明清兩代皇家御用道觀,主祀三清、玉帝,位於北京市西城區景山前街北側。因大高玄殿臨街的頭道山門是並排的三座門,故此地地名又俗稱「三座門」。

杨梅竹斜街

地點
楊梅竹斜街是位於北京市西城區南部的一條胡同。
路線簡介

路線長度

12.1 公里

累計爬升

126 m

步數

17000
創建者:
清泉泠音
在應用中打開打開